主页 > 比特币 > 正文

对比多种Rebase机制 剖析其背后的市场表现和博弈机会

2020-12-18 09:32

非稀释性的弹性供应模型“走红”币圈。

这种经济模型被称为Rebase,其核心结构可以笼统地表述为,在一定周期内,当市场价格偏离基准价格或偏离基准价格一定范围时,智能合约会直接或间接增加/减少代币供应量以促使市场价格回归基准价格。采用Rebase供应模型的代币旨在保持币价基本稳定,因此,这些代币也被归为算法稳定币。

算法稳定币并不是新鲜事物,早在2018年,市场上就出现了诸如Basecoin、Reserve、Carbon Money、Fragments等无资产抵押的算法稳定币。但当时的主流稳定币仍以资产抵押为主要模式,比如中心化发行的USDT、PAX、TUSD等,或去中心化发行的DAI、sUSD等。两年后的今天,无抵押的去中心化算法稳定币再次走入大众的视线,展示了去中心化这一理念在除了DeFi以外的区块链业态中的扩张态势。

但是,算法稳定币的再现并不意味着其解决了自身长期面临的问题。这些问题中最核心的是,价格稳定是否是行业发展的普适需求?其次,稳定机制的效用是否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?哪种机制更具有结构优越性?PAData将通过对各种Rebase机制的对比讨论其背后的市场表现和博弈机会。

主流Rebase机制的比较:阈值、周期和代币结构

Rebase机制的构成包括锚定标的、基础价格、代币结构、Rebase阈值、Rebase周期这五个基本要素。根据对AMPL、BASE、BAC、RMPL、ESD、YAM、REB2、DEBASE、DSD和COIL这10个概念币的Rebase机制分析,美元仍然是最主流的锚定标的,一共涉及6种概念币,其中,除了AMPL和COIL分别锚定2019年和2020年适应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胀的1美元以外,其他4种概念币都直接以1美元作为锚定的基础价格。

另外,ESD、YAM和DEBASE都以稳定币为锚定标的,区别在于,ESD和YAM锚定的是USDC,基础价格设定为1 USDC,DEBASE锚定的是DAI,基础价格设定为1 DAI。最“特立独行”的概念币是BASE,其锚定的标的是加密货币总市值,基础价格为总市值的万分之一。

对比多种Rebase机制 剖析其背后的市场表现和博弈机会

在这10种概念币中,AMPL、COIL、RMPL、YAM和DEBASE这5种代币设定了弹性供应的阈值,一般为5%。这个阈值也可以理解为一定的容错价格范围,即当币价处于这个范围内时,Rebase机制不会被触发。如果不设置这个阈值,那么Rebase机制的价格“敏感性”会更高,即币价一旦偏离基准价格,机制就会被触发。

与Rebase机制的“敏感性”相关的另一个变量是弹性供应周期。以24小时或十分接近24小时为一个周期的设定比较多见,AMPL、BAC、DEBASE和BASE都是如此设定的。另外还有一些超短周期和随机周期的设定值得关注,比如DED的周期只有2小时,RMPL和REB2的周期则是随机的,前者设定两次弹性调整间隔不超过48小时,即周期范围为0-48小时,后者规定每天最多启动6次弹性调整,启动人可以是任意持币者。这些周期设定对价格稳定的影响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,但对持币者而言,无疑需要更频繁地调整持币策略。